梁家河读后感大学生【汇编六篇】

时间:2023-12-12 20:10:44   浏览:52150

从贫困户家中返回,已是掌灯时分,翻过《梁家河》的最后一页,我掩卷凝思,青年习近平七年梁家河岁月的点点滴滴,如山涧溪流缓缓流来,直抵心扉;如轻歌细语,不绝于耳,久久回响,他带着浓浓的泥土味儿和特有的微笑,身穿黄军装,脚踩解放鞋的形象,总是跃然眼前,在我面前一次次呈现,一天的辛劳荡然无存。

现实文学《梁家河》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怀,深情描述了习近平青年时代的七年梁家河岁月,向我们展示一代领袖在青春岁月中的成长、成才、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不平凡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勤奋好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博学探究精神和他“蒸干水分,结合群众”,获取真知的治学态度给以我深刻启迪。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梁家河时代的习近平正是具有这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博学探究精神。

无论是在土窑洞的煤油灯下,还是在挥鞭牧羊的后山坡上,他总是怀揣书本,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红与黑》《浮士德》,从卡尔马克思、莎士比亚再到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

七年的梁家河岁月,青年习近平和众多的乡亲们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正是这七年时间,他饱读经典,遍阅名著,“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书本是他梁家河岁月的忠实伴侣。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十分有限,而知识却是无限的,特别是处于今天这样一种媒体日新月异,各类知识海量翻新,一切皆在变化的时代,我们在注重博学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应把书当成一面镜子,将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意志、品质来对照自己,激发提升自己,以此作为自己做好工作、服务社会的原动力。

“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水分很多,只有结合群众,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将知识根植于时代,根植于群众,并结合于群众,这是青年习近平梁家河时代最朴素的知识观,也正是这种知识观,奠定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政治家品格,铸就了他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忠于国家、心系万民的领袖情怀,凝聚了他登高远望、汇通天下、治国理政、复兴民族的不竭动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凡事有所成者,必是悟有所获,悟有所获者,必是读有所得。将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将求知与为民紧密相连,将为民与济世紧密相连,这是我从总书记梁家河岁月的读书印迹中所得出的深刻启示,也为我们今天青年一代追求梦想,实现梦想提供了有效路径和现实依据。

今天我们正搏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我应更进一步深刻学习,感悟习总书记的梁家河岁月所蕴含的巨大精神内涵,不忘初心,不弃不馁,不急不躁,以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每项工作;以学而不厌的毅力,挤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以学而乐思的精神,反复思量,汲取营养,总结心得;以学以致用的态度,学以修身,学以资政,博学多思,乐学会学,为推动“八项规定”“四种形态”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落实和持续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尽一份力。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xx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梁家河》这本书读后我的感触很深,青年时代求知若渴、酷爱读书的励志和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年在陕北插队,是怎样密切联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经历了许多磨练。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沉稳的性格,或许与他年少时在梁家河受过的苦难和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密切相关。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思索社会的发展。当年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沼气池、淤地坝等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劳动时把白面馍分给老乡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后来平台更大,为全国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业。精准扶贫,既是体现党的温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更是对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大战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真实生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在陕北与老乡七年的共处岁月,让他与梁家河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他与所有农民的感情,更是与全国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牵挂着梁家河老乡们,梁家河人也时刻想念。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是维系良好党群关系的强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国家之福!

书中讲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那样关心群众,热爱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以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我们要学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星期五这天一直哗哗的下着雨,我坐在窗户边用一个上午仔细的阅读着纪实文学《梁家河》。书的封面醒目的印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当年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十来岁的习近平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书、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我尤其对这段话有很深的感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人自小就受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看到这里,我合上书不禁在想,我们基层干部还没有治国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今时代,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主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自己身为普通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要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努力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到推动工作上。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重点学习掌握那些与做好本职 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知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此外,还要多学习了解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握新鲜事物,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具体到我所在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有很多,在时事政策学习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__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和国史教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业务知识方面要认真开展陕西养老保险手机APP运用推广、学习掌握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等等;在岗位技能方面要提高公文写作、媒体应对、应急管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作意识,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说到底,作为年轻的我们这一代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业务和岗位知识的培训, 都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标杆,立足本职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台,感恩时代,紧盯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推动养老保险经办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__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用“梁家河精神”照亮前行的每一步

窗外天汉长街灯火阑珊。此时此刻,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徐徐展开。“1969年1月隆冬时节,不到16岁的习近平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与村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

刻苦读书学习,修身励志……”让思绪飞扬沉浸在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历练和成长岁月中,感觉如此接近梁家河窑洞里的故事。

阅读《梁家河》,结合自己学习,成长、工作中的过往,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凝聚、饱藏梁家河群众汗水与智慧的温暖记忆,乡亲厚重朴实的情意。感悟总书记坚韧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为民造福的初心,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勤奋好学的精神,苦干实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汲取珍贵的政治营养和心系群众的情怀,激发爱岗敬业不懈怠,追赶超越再出发的豪情。用“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照亮前行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