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读后感500字集合4篇

时间:2024-04-26 20:10:10   浏览:53692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而孝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粹。10月12日晚,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主题节目。人们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义是国人几千年衍生繁殖过程中从未磨灭的天性,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更是是国家立国之本。

孝道是国人立人之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生动表达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的诗词,在20xx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此诗来强调孝道对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父母最深沉最无私的爱,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们作为子女更应时时刻刻将孝顺二字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动。衰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人无“孝”而不立,我们不光要将孝道铭记于心,更要努力去学习如何践行孝道,从不和父母顶嘴、从为父母做饭、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将孝道融入自己的心中和行动中去。

孝道是国家立国之本。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曾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就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重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关于尊老敬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为人子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我们要让孝老爱亲身后的道德资源凝聚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孝道是我们的民族大义、立人之基、立国之本、我们要时刻将孝道文化铭记于心,把孝道这个传统美德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让这个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近日观看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市场街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收看,普遍认为这是一台思想性很强,文化味很浓的节目,看完很有收获,深受教育。

据了解,《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播。老党员李文喜说,他很喜欢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他说,看了这个节目,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博大精深又很接地气。“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很好地阐释了出来,深入浅出、过目难忘、入脑入心,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社区党员干部对节目中有“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诠释颇为赞同。“就像节目中‘思想解读人’所说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老百姓看。”

社区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热情饱满地投身社区工作中,做好当前创城工作,为我区“创全国文明成区”做出我们的贡献。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以“孝”为主线,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著名的《游子吟》展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短短几句话、几行字不仅向我们传递了横亘千年的儒家“孝文化”,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还对我们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县正处于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要深刻认识孝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哺育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乳汁,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生生不息的根基,我们要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上凝聚最大共识,清醒认识到孝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融合家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的必然需要,是惠及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设文明新化的必要条件,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基血脉和力量之源。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孝文化导向。我们应当牢牢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重要契机,探索开展孝道文化活动的新路子、新思路,在常抓和抓常上下功夫,为建设文明新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倡导百善孝为先的良好家风,在学校和社区积极开展各类孝文化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不断巩固和夯实孝文化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培育并真正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要大力营造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渗透在人民群众血液和灵魂中的因子,它深植于历史和人民,潜移默化地推动和巩固着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的维续,为我们建设文明新化提供丰厚的土壤和养分。宣传部门要大力宣扬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尊老爱老道德模范,积极推荐参与“中国好人”评选,通过持续不断地发掘、宣传、学习这些充满时代感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发和凝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让讲孝道、行孝道、传孝道蔚然成风。

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作品——《习近平用典》昨日举行首发式。该书分13个篇章,从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他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3月1日《新京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此次,由人民日报社组织编写的这部《习近平用典》,旨在对习总书记著作、重要讲话和文章引用典故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当前实践相结合的一本好教材。

追溯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而《习近平用典》一书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习近平曾引用过的135个历史典故,这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进一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追求、做人之道、道德精神、君子人格等,无疑对党员干部提升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要与实践相融。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在写文章、讲话中人们往往喜欢用典故来强化表达力,增强沟通效果。典用好了,形象恰当,反映出人的人文素养,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也有积极意义。虽然《习近平用典》这本书中典故只有2000余字,但字字都是精华,句句都饱含中华民族至深至简的追求。因此,党员干部通过深读细学,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用杨振武社长的原话说,鉴往知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定格真情为民。此书对用典的现实意义进行阐释,特别是开篇即从“敬民篇”开始。正如杨振武社长在《习近平用典》一书的序言中说:“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用典》一书,不仅要感悟习总书记“和人民在一起”的民本情怀,更要将这种感悟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可以说,《习近平用典》一书凝聚了人民日报社编辑们的心血,折射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的治国理政大境界。因此,每位党员干部要细细品读、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用学习的成果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踩踏天堂踩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