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家情感散文【4篇】

时间:2023-11-20 00:10:56   浏览:78175

温暖-情感散文

说起温州,第一就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吧。

最近几年的温州发展的更好了,天蓝了水绿了,气候温暖了,但我想不仅仅在景色上让人感到温暖,我的家乡温州温暖的人心才是令我最为骄傲的。

网上的人总有人说温州的司机是最没素质的,是最冷漠的,在温州川流不息的车流中,有时候我也会想,正在发展的温州真的埋没人心了吗?我是不愿相信的。

回家的路上,正直下班高峰期,一个拖着很大一个垃圾车的老爷爷正等着穿过马路。年迈的身子加上一大车垃圾导致他走的很慢,走到中间时红灯就闪起了。一旁看着的我都有点替他胆战心惊,那个老爷爷怎么走过这川流不息的车道呢?只是,最治愈的一幕将我的担心全部淹没了。道路静静的,所有车都没急着走,没按喇叭,每个人都在耐心的等待着老爷爷走过。就像行云流水,静静地,却是最温暖的。

景色再怎么美也不过人心的美。温州再美的青山绿水都没有我在路边看到的人性美。从前看着车水马龙的社会,看着周围,觉得很麻木很冷漠,温州的温暖到底体现在哪呢?那一幕给了我最好的答案。从自顾自到学会体谅别人,温州的人们心底的温暖、善良像喷泉一样涌出。大家耐心的等待就好似冬天里的`一束阳光,将我们心底最深处的阴暗都照亮了。

温州温州,人心的温暖造就了最温暖的温州。温州每天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却能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中感受到无与伦比的温暖,这就是温州的魅力,这就是人性的魅力。我坚信我的家乡温州,这个最温暖的地方,一定会越来越好。

我很骄傲,我是一个温州人,生活在这温暖的温州中……

情感散文:回“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题记

流年似水,时光如梭。屈指数来,我离开北京钢校已经了。17年来,不论是在求职屡屡碰壁,孤寂、无助的涉世之初,还是在事业小有所成、心有所依的今天,始终割舍不了的就是那份浓浓的思“校”之情。不止一次梦想着又踏上了母校那片曾经洒满青春记忆的热土,又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家”。教学主楼教室、三叉楼宿舍、西操场,还有严父慈母般的老师,情同手足的同学——一切是那样的真实、清晰,却又那样的遥远。十几年来,我也曾经几次到北京出差,总想着到母校转转,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坐在开往家乡方向的火车上,望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直至模糊的北京城,我黯然神伤,难道此生就真的没有回母校寻梦的机会了?

悄无声息中,喜讯接踵而至。三个月前的一天,我接到北京的吴凡同学给我打来的电话,她说5月17日母校将举行93级同学会,问我能否参加。如此难得的机会岂能错过?尽管我无法预料5月17日是否有空,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天后,我又接到同城王凯华同学打来的电话,得知“517同学会”外拍小组即将来济宁取景拍片,我们笑言一定要当好“东道主”。幸福的涟漪在我的心里荡漾开去。

3月22日一大早,从济宁各地风尘仆仆赶来的近10位钢校93级毕业生齐聚济宁太白湖景区,静候外拍小组同学的到来。十时许,当头戴太阳帽、同学会“大导演”金娜同学以及同学会“策划人”徐学军从轿车里走下来时,我们相互拥抱、握手。谁也没有想到,17年后,我们这些从钢校走出来的学子竟然在千里之外的济宁相聚。一遍又一遍地翻着当年在学校拍摄的老照片,在镜头里尽情地诉说着对母校的牵挂和对同学的思念——作为同学会的“前奏曲”竟然这般美妙,对于即将到来的重头戏——“517同学会”,我更是充满期待。

从那天起,我竟然像小孩天天盼着过年一样盼望着5月17日的到来。现实有时就是那样的无奈。刚刚步入5月,单位产品订单“满天飞”,员工不得不白天晚上“连轴转”,就连行管人员都“下放”到车间帮忙去了,更不用说请假了。办公桌上的日历一页接着一页被无情地撕掉,我的心沉了又沉。期盼了多年的回“家”梦难道就这样灰飞烟灭?我心有不甘。5月14日,我硬着头皮向总经理请假,万万没想到他竟然十分爽快地同意了。笼罩在心头多日的阴霾一扫而光。窗外,阳光灿烂。时至今日,总经理的话依然在我耳边回荡:“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错过了,或许就没有下次了,我实在是不忍心拒绝你。”

5月16日上午11时,我们5人搭乘“专用”豪华中巴车开始了圆梦之旅。汽车在高速路上风驰电掣,我们的心却早就飞到了母校。当时,最忙的要数手机了。赵慧娟刚刚发来短信,问我们什么时候到京,要为我们接风洗尘。杨万玉又打来电话,今天晚上咱班同学在学校附近小聚,一定要参加。没想到,我们竟然成了“抢手货”。陈延新更是通过手机视频向北京的同学一一介绍我们的情况,看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只好“先睹为快”。

5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17年前在此求学的100多名钢校93级毕业生和部分老师纷纷从全国各地赶来寻梦。17年了,北京城日新月异,学校也不甘落后,一排排高楼大厦见缝插针地拔地而起,原来略显空旷的校园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我们搜索所有的记忆,希望能还原校园原来的模样。这不是小卖部的地方吗?怎么成了篮球场?这不是当年国庆节观看烟花的东操场吗?怎么竖起了高楼?那不是当年军训投弹的地方吗?咦!三叉楼宿舍不是当年学校最高的建筑吗?怎么成了“小不点”。大家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为学校的巨变感到自豪。

当然,改变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大腕”级人物也前来捧场。他们分别是是77岁高龄的赵校长和年长一岁、德高望重的`周老师。“岁月催人老”,但赵校长依然风度翩翩不减当年,巧合的是他是在为我们93级所有毕业生毕业证盖完刻有他的大名的印章后光荣退休的。据说,周老师为了参加这次同学会,更是不顾身体的劳累,特地乘坐飞机从广西赶来。可见这次同学会在他们的生命中是何等的重要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李文瑞老师却没有等到这一天,他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由于李老师是教舞蹈的,平时不爱动的我很少与他有过交集。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记得在一次学生党员发展大会上,李老师特地给我们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真羡慕你们这么小年纪就入了党,他希望我们好好学习,报销社会。在当时,好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奇葩”。胖胖的身材,很难想象他是一名“舞者”,粗粗的大腿却总爱穿着极不搭配的紧身裤。实际上,他是一个严格、称职、令人敬重的老师。他编排的舞蹈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并且他还十分热心。据说,从学校退休后,他依然发挥余热,免费教社区的老年人跳舞,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他还倾其所有,资助数十个山区的孩子上学。如此高的境界,又有谁能比及?还好,退休后,他在社区入了党,了却了他多年的夙愿。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任课老师早就离开了学校改行干了别的职业,但在新的行业同样干得有声有色。老师“英雄”,学生好汉。当年懵懂的少年,如今即将“步入中年”,即将迎来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黄金时代”。经过17年的历练和打拼,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自主创业,成果喜人;有的步入教育行业,成了受人尊重的教师;有的成为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有的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技术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要感谢母校的精心培养,他们在教给我们知识的同时,更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如果把当年刚刚踏出校园大门的我们比作略有瑕疵、可以雕琢的铁的话,经过社会这个大熔炉的千锤百炼,如今我们已经成为晶莹剔透、铮铮筋骨的钢。

时过境迁,北京钢校已不复存在了,但首钢工学院的领导还记得我们。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找到“家”的感觉;正是由于他们的极力配合,我们的“班会”、“联欢会”、“聚餐”等活动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同学会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温暖的家情感散文

由于上学的地方距家乡有千里的距离,所以每周都会跟爸妈聊聊天,但昨天晚上老爸打来了电话,感觉到很奇怪,于是挂掉了老爸的电话返了回去,老爸接到后说让我给他买个手机,现在用的手机经常死机,而且也有几年时间了,所以就决定换一个,之前给他说让他换他说等手机不能用了再换吧,迟迟没舍得,这下是该换了,哈哈。

打电话那时已经是九点多了,由于这周身体欠佳,所以早早的躺在了床上,但老爸说买手机,立马鼓足精神下床打开电脑寻找好手机,但价格是控制在一千元左右的,老爸一直是很节俭,爸妈一样,向老爸推荐了两款,老爸还是选择较便宜的那款,但在我的劝说下,还是买了那部接近九百的手机,而且质量和配置还是不错的。

虽然自己在大学兼职挣钱,但也挣不了多少,自己学的这专业不像别人的课一样那么少,所以钱还是会从家里拿,买个贵点的手机其实也是觉得配置和性能都算不错的,能用段时间。在后来跟老板视频聊天的时候,爸妈的对话,让我听的觉得很幸福,也很感动。

在我支付的时候,老爸对老妈说:“看,让咱儿子买东西跟让别人帮着买心里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还是用咱自己的儿子心里舒坦”,爸戴着耳机跟我视频,妈在他旁边站着,说的时候麦克风是故意拿开的,但我还是听见了,我想跟他们说,但是没开口,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老爸对于电脑知识还是懂的很多的,但是对于网购还不是很熟悉,所以让我给他买,虽然花的还是他的钱,但我告诉自己,等以后拿着自己的工资跟老爸买东西,他会更开心的。后来给他买手机壳,怕他对手机壳的类型不满意,宿舍的有个用的手机跟刚买的一样,所以我就把手机壳拿过来,让他看看,看这款手机壳他觉得行吗,我爸跟我妈说:“儿子怕买的手机壳我不满意。”

其实我觉得没什么,但他们可能感觉到我很细心,我想的是买个让他觉得好看的,他能满意就行,其实他可以自己挑一个,然后把网页连接给我,但是他让我给他看看,我觉得差不多就行,我一定得让他满意,虽然只是个买手机,但我感到,父母真的`是自己该一辈子孝顺的,有些爱,不用说出来,从心里就能感觉的到。

老爸的脾气以前很不好,在我二十岁生日那天,写了一个一封很长很长的邮件给他,暑假回到家问他看了那个邮件什么感受,他说写的不错,后来我妈给我说,你爸当时看了挺感动的。每个人的父亲其实都差不多,对自己孩子的爱在语言上没有多少话,这些爱其实都转化成为每一个呵护儿女的行为,无言的爱,也很贵。

孝顺自己的父母吧,也许,现在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总有一天,你可以站在父母的面前给他们说,爸,妈,这是我给你们买的东西,你们看看满意不。这是物质方面的。

最重要的是,抽出自己的时间多陪陪他们,有你,有他们,这才是一个家,温暖的家。

父母在儿女面前什么都不怕,他们怕的是,有一天,儿女不会陪伴他。

家情感散文

小时后家门前有一条田间小路,它弯弯曲曲的通向未知的远方。大一点的时候,我常常站在门前路口向远方眺望,觉得它的终点应该是一个绿草如茵,鲜花妙曼,仙果飘香的地方。追着这种向往,我从这条小路出发,脚步向远方延伸,走的越远,心离家却越近……

终于带着孩子回到了我的家——我生长、玩耍、悲欢过的地方,她如母亲温软的怀抱,无论何时回来都让我感到安全、放松。

乘车而来,远处一片浓绿渐渐靠近。刚一进村,一股清凉的空气便扑面而来,村间小路绿荫夹道,各个门边时时闪出一两枝木槿、狗尾巴花、凤仙、八月菊等虽不名贵却一样艳丽的花朵,淡淡的清香飘散在村中;一架架丰收的豆角、黄瓜、南瓜鲜鲜嫩嫩的,茄子、辣椒象小灯笼挂满枝头,石榴虽未成熟,却已十分饱满,几只鸡在草丛、树下悠闲的觅食。已近中午,时有时无的飘来阵阵饭菜的香味,只可惜,人们已不再烧柴禾,因而没有袅袅的炊烟升起,不过这已经让我感到万分的亲切了。

我家住在村东南边,出门便是一片浓绿的庄稼。母亲到我城里的`家时总是说:“到处都是高楼,树太少了,天太小了,让人憋屈。”

站在家门口放眼四望,处处都牵我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村东的小路劈开一片绿色的庄稼向东蜿蜒伸展。儿时的我总是觉得它是无限长的通往一个与妖魔鬼怪有关的神秘所在,因为,远处不时传来的轰鸣声总让我感到莫名的恐惧。后来长大了些,我从大人那儿知道那轰鸣声来自那边的火车,于是恐惧换成了向往。

终于,春末夏初有一天我约了几个小伙伴,沿着小路一直向东,于是我们见到了许多条黑黑的铁轨伸向远方,见到了火车长的令我们咋舌,轰鸣着从我们眼前飞驰而去。越过铁轨一直向东,越过两道山梁一样的土坡竟来到了一个让我们欣喜的地方——泗河。泗河水那时很请澈,河底的水草与岸边的青草连成一片,碧绿碧绿的。河里有许多鱼,河边有几个老人垂钓。正直阴历四月,两岸的槐花开成了一片,白色的小花穗竟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儿,引来一群群蜜蜂。我们叫闹着脱了鞋迫不及待的趟进水里,脚踩着河底的细沙说不出的舒适。水稍稍有点凉,然几个孩子的热情岂是这点凉意能打消的。我们开始疯狂的追逐那些鱼儿,可是赤手空拳,我们白忙活了一阵便冷静下来,鱼抓不到就挖田螺吧,田螺又大又肥,在水草丰厚的地方还有碗口大的河蚌,我们也捉了不少,也算满载而归。虽然父母因担心狠狠地骂了我们一顿,可是肥美的田螺与河蚌也让我们大饱口福。如今,泗河被污染了,很少有水,有水的时候也是黑色的臭水,再不是儿时的泗河!

门前一条南北向小路,向北可达镇上,逢阴历四、九是集。那时集上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无非一些农具、廉价的日用品及一些农家自己吃不完的青菜。可是集头那打包子的小摊常常聚集着许多孩子,我家那时并无余钱,很少有福气吃那包子。不过每隔几个集市母亲便买一捆韭菜,打几个鸡蛋,包一锅饺子让我们解馋。从小路向南,走过两个路口,那里有一片荒地,是以前烧砖瓦的窑场。因为烧砖瓦的泥土就地取材,故遗留了几个大土坑,里面常常蓄一些雨水,引来一群蛙在里面呱呱呱呱的叫。荒地上常常长出一些野菜,我们常常以挖野菜为名聚在那里,除了想出各种名堂的疯玩,就是在这儿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吃的东西。初春,遍地仍是一片枯黄,拨开茅草的枯茎,靠近根部被去年的草叶包着,一根嫩绿的茅针,甜丝丝的十分新鲜。再过几日,许多不知名的野草铺了绿茸茸一地,跟着长出来的一种草很怪,刚露芽就带着一层绒毛,很老成的样子,把它掐下来,用手揉一下,叶子便显出新鲜的绿色,放进嘴里,一股酸酸的味道刺激的你的口腔,所有的味蕾都活跃起来,唾液喷涌而出,让你更谗更饿。夏天有一种象辣椒叶的植物,白花凋去,结出一嘟嘟黄豆粒那么大的浆果,成熟后变成紫黑色,味道非常甜美。有时我们都等不及它熟透,刚上一点紫色就被摘下丢进嘴,于是麻麻的感觉粘在舌头上一天都消不了,这种自然的惩罚每个孩子都尝过,可仍乐此不疲。到了秋天我们能找出更多吃的东西。我们整天游荡在田野里,每天都圆着肚皮回家。父母也乐得如此,能省粮食吗。如今的孩子们各种美味的小食品应有尽有,再不去吃那些野草野果,于是我常常心疼的想,真得白瞎了这些好东西……

收起思绪,被女儿亟不可待地拖进了大门,一片光滑的水泥地,虽用水泼过,仍散发着灼人的热,感觉非常不适。小时侯的庭院是泥土的,种了一些梧桐树,和花草,父亲用沙子铺在院子里,即使下雨也不泥泞。那时我种的凤仙花和夜来香开满庭院,一进大门一阵凉爽,缕缕花香,哪象现在为图干净连树都刨光了,屋顶连遮阳的树阴都没有,热的人躲都没处躲。

堂屋门两旁各种一簇麦冬,上房的窗前是一坛芍药,东配房的屋檐下是两蓬月季,西院里是一架葡萄,这些都是是父亲在世时从别处移来,精心侍弄,让这个家活色生香,惹人牵挂。如今母亲如呵护婴儿一样养护着这些花草,于是益发的茁壮。母亲平时总乐呵呵的,忙里忙外,只有夕阳西下时,也是父亲收工回家的时刻,母亲在花前的呆立,让人心中便涌出无限哀思,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

虽然除了这些花草,家里的陈设多已改头换面,不再是儿时的样子,但我依然很激动。当女儿指指点点的发问时,我满腹的话语如同开闸泄水不可收拾,让女儿觉得十分的不解。我是一个很恋旧的人,很多事情在我心里终生难忘,也许等她长大了就会明白,家是让魂魄都能安宁的地方。

母亲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听见我们的动静,举着两只粘满面的手迎出来。看见女儿,高兴的嘴角,眉梢溢着笑。拥着母亲,我方彻底放松了——我回家了!